王梅香 副教授 Mei-Hsiang Wang

王梅香 副教授
個人資料
研究專長:文學社會學、藝術社會學、東亞文化冷戰研究、海外華人文學與文化
E-mail:mei74055@mail.nsysu.edu.tw / 常用email: mei74055@gmail.com
分機:5671
研究室:社SS 2014-3
學歷
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
現職
-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
經歷
-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專任助理教授
-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約聘助理教授
研究自述
我的學術研究開始於一個與自身生命經驗有關的問題:「美國權力是什麼」?
曾經號稱遠東最大空軍基地的清泉崗,位於我從小到大居住的家鄉。基地內的起床號,也曾喚醒我成長的每一個清晨。只是童年的我未曾想過,多年以後,這個基地會開啟我對美國權力的研究,把我和更大的國際權力關係聯繫在一起。
從小就聽父親談論阿凸仔美軍把他抓走,還給他一瓶可口可樂和美金;或是某個叔公、伯公跑到空軍基地裡面去偷東西,然後到台中縣大雅鄉(今台中市大雅區)的「賊仔市」去賣。他們說:「如果坦克可以拖出來,台灣人也會想辦法把它賣掉」。他們當時逛到大雅鄉永和路,去看看那一間間鴿子籠似的「吧仔間」。抑或是某個伯母到美國人的家中當「保姆」,讓她第一次見識到何謂「會動的床」──水床。這些豐富且有趣的生命經驗,都讓我想要記錄下來。而且,這些故事跟我在歷史課本裡學到的都很不一樣。這些底層的人民後來都成為我的受訪者,但他們總覺得自己「人微言輕」。然而,為什麼「弱者的歷史」就不能成為「歷史」?我內心總是有股衝動,或是一種隱隱約約的使命感,想要把他們的故事都寫下來,讓大家知道在戰後台灣的美援時期,當時的台灣人如何感受國際的、冷戰的權力,而不是只有教科書上的「經濟奇蹟」而已。於是,從2005-2015年,我持續地進行田野調查,並將這些口述歷史資料,完成一本田野調查著作《美國霸權在台灣:知識分子控訴的「權力」‧底層人民珍視的「福利」》(2008),後來拍攝一部紀錄片《跟著美軍遊台中》(2015)。
為了更深刻地回答「美國權力是什麼?」這個提問,進行田野調查的同時,我也進行次級資料的閱讀。我的博士論文主要使用美國國家檔案局的檔案(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,簡稱NARA)。主要研究的課題即是美國權力如何透過美援文藝體制,影響台港在地作家的書寫?其背後運作的機制為何?我提出「隱蔽權力」(unattributed power)的概念,說明1950年代美國權力在台港文學場域的運作,其對於台港文壇的介入主要藉由「國家-私營網絡」(state-private network)和「在地人際網絡」(local interpersonal network),以文學翻譯(translation)、文學改寫(adaption)和共同創作(collaboration)等方式生產文學作品,具體影響台港的文學翻譯、文學創作和文學教育,創造一個台港的、東南亞的和自由世界的反共共同體,使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場域,朝向有利於美方的反共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方向。
美國權力在台灣的文化(尤其是文學)影響成為我的研究焦點,我分別從美援文藝體制和行動者書寫兩個面向,分析這股形塑戰後台灣文化的關鍵力量。從研究理論方面來看,我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「政治社會學」的「權力研究」,同時,根據研究的方法取徑,亦可定位在「藝術社會學」、「文學社會學」和「文化社會學」;從研究材料著手,我處理的主要是1950年代美國在台港的文化宣傳,涉及冷戰時期的區域研究與東亞研究。
目前(2020)我仍持續對於「美國權力」的研究,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進展:一是研究理論的深化,區分美國權力內部的異質性,例如從美國總統、美國國務院、美國新聞總署到各地的美國新聞處,權力內部充滿衝突與協商;二是進行區域比較研究,針對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和日本個案,探究美國權力的運作模式在這些國家的差異,並重新概念化西方文化冷戰所使用的概念,如「國家-私營網絡」。此外,針對東南亞國家在戰後同時處於舊殖民與新殖民的權力交織下,提出不同的國與國協商模式,例如在馬來亞的「英美協商模式」。三是繼續進行田野調查,探討權力接受者本身,如何經歷並感受美國權力。我對於美國權力的研究來自行動者,因此,我希望繼續蒐集關於美國人在台灣的口述歷史,透過行動者如何觀看美國權力,重新檢視美國權力是什麼?從權力施行者、權力中介者到權力接受者,希望透過三個面向釐清美國的權力圖像。
期刊論文
- 2020 王梅香,〈冷戰時期非政府組織的中介與介入:自由亞洲協會、亞洲基金會的東南亞文化宣傳(1950-1959)〉。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。32:1 (2020/3) (TSSCI) (Accepted)
- 2020 Wang Mei-hsiang, ” Japanese Translations of Eileen Chang's The Rice-Sprout Song and The Naked Earth in the USIS-Tokyo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(1951-1959)”. EurAmerica: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. (TSSCI) (Accepted)
- 2017 Wang Mei-hsiang, “Images of a Free World Made in Hong Kong: The Case of the Four Seas Pictorial(1951-1956)”.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, 64:255-285.(THCI Core)
- 2017 王梅香,〈美援文艺体制与1950年代台港文学传播:以《「亚洲」短篇小说选》为观察对象〉。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》(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)20:278-298。(中國CSSCI集刊)
- 2016 王梅香,〈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、港、馬華文學場域──以譯書計畫《小說報》(Story Paper)為例〉。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102:1-40。(THCI Core)
- 2015 王梅香,〈文學、權力與冷戰時期美國在台港的文學宣傳(1950-1962年)〉。《台灣社會學刊》57:1-51。(TSSCI)
- 2015 王梅香,〈不為人知的張愛玲──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下的《秧歌》與《赤地之戀》〉。《歐美研究》45(1):73-137。(TSSCI)
- 2014 王梅香,〈美援文藝體制下的《文學雜誌》與《現代文學》〉。《台灣文學學報》25:69-100。(THCI Core)
- 2014 王梅香,〈冷戰時代的台灣文學外譯──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〉(1952-1962)。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19:223-254。(THCI Core)
- 2014 王梅香〈台灣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與可能〉。《社會分析》9:111-149。
專書論文
- 2019 Wang Mei-hsiang,”Power? Welfare? The Narrative Modes in Taiwan's Memory of the Cold War”. Taiwan, île de mémoire:Université d'Artois. (Book Chapter)(Revision)
- 2019 王梅香,〈冷戰時代的台灣文學外譯: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(1952-1962)〉。頁515-552,收錄於賴慈芸主編,《台灣翻譯史:殖民、國族與認同》。台北:聯經。
- 2017王梅香(中山大學社會系約聘助理教授),〈越戰裡的玫瑰花:戰後台灣現代小說家的酒吧書寫〉。頁372-405,收錄於《聽說讀寫黃春明: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宜蘭:宜蘭大學。
- 2016王梅香,〈麥加錫與美新處在台灣的文化冷戰〉。頁111-158,收錄於《媒介現代: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、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