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傳凱 助理教授 Chuan-Kai Lin

林傳凱 助理教授
個人資料
研究專長:歷史社會學、政治社會學、文化人類學、抗爭政治、台灣漢人民間信仰、田野方法與口述歷史
E-mail:vanguardlin7@gmail.com
分機:5674
研究室:社SS 4033
學歷
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
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
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
現職
-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
經歷
-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(2019.01-2020.09)
研究自述
我的主要研究戰後台灣的「抗爭史」,具體來說則涉及國家建構、政權性質、抗爭與社會運動、階級與族群形成等現象
在博論中,我鎖定今日通俗論述與社會學界經常視為「抗爭」消沉的「後二二八」時期進行分析。雖然Tilly、Tarrow、McAdam所稱的抗爭政治(contentious politics)下,其實包含了遠大於「社會運動(social movement)」的各類抗爭;不過在台灣學界的研究中,至今仍多以1980至當代的「社會運動」為選定案例的主要類型。我特別針對1946年後在台灣興起的地下先鋒黨組織「台灣省工作委員會」為對象,藉此對戰後初期的國家(再)建構與國家-社會關係史的抗爭軌跡進行重估。
在博論中,我一方面藉助將社會系統分層的策略,將「中層」的社會諸場域視為地域/國際政治/國家-日常生活間的接合與角力點。進而,我勾勒各場域制度變動的軌跡,也勾勒人民的日常體驗,解釋他們如何決定走向激進化的地下抗爭的多重軌跡。我想回答的謎題是--戰後初期(1945-1949)的國府為什麼無法在殖民地制度遺緒、民眾支持、國際勢力援助的眾多有利條件下順利完成國家(再)建構並鞏固正當性?反而催生了全島性、激烈、並在不同程度上挑戰政權正當性的兩波抗爭--先是「二二八」的高度自治(1947春季)、隨後膨脹為尋求改朝換代的台灣地下黨(1946至1955年止)。
我通過區分高等教育場域、中等教育場域、國營企業場域、自營工匠場域、農業生產場域、山地行政場域...等「中層」的社會空間,先探討不同場域的行動者在戰後歷經的了日常體驗與壓迫型態,進而識別是那些位置的行動者接受地下黨動員,形成在視域、思想、訴求上存在異質的「跨場域統一戰線」,直到1949年秋天後陸續為國民黨政府陸續鎮壓。藉此,籠統的「台灣人」想像被拆解與還原到不同的場域位置,藉此指出學生、農民、國營工人、原住民菁英...並沒有「一致」的光復經驗、也非懷抱「一致」的動機或意識形態投身地下黨。藉此,我想釐清這一波抗爭在經驗與理論上的特殊性。
2019年1月至2020年夏天,我進入中央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。在這個時期,我探索處理博論時未能處理的另一塊謎題。根據檔案,白色恐怖下的政治犯約有45%為外省籍。但戰後台灣的人口組成中「外省籍」人口卻占不到20%。同時,一些學界或通俗論述常用「恩庇侍從說」討論「外省人」與國府的關係。假若「外省人」是特別受國府照顧的一群,那在整體政治犯中佔近一半的「外省政治犯」究竟由何而來?
我的觀點中,我拒絕將「外省人」視為一個「族群」,並主張1949至1950年代來台的所謂「外省人」是一個族群、語言、文化、階級、政治經驗與認同存在高度異質性的群體,唯一的共通處只有離散(diasporas)經驗。我沿用博論建立的分析框架,將所謂「外省人」還原或拆解到陸軍、海軍、空軍、公教人員...等不同場域,探索其日常經驗、抵抗、鎮壓的軌跡。與此同時,為了迴避民族史(national history)常預設的單線史觀,我也在2019年開始梳理馬祖列嶼於1949年後與台灣不盡相同的政治經濟軌跡,並解釋國家如何在此統治,而又是那些人成為「白色恐怖」下馬祖地區的政治犯。關於這些提問,是我目前持續探討的課題。
未來,我的研究期許有二。第一,我既已從1945年的二戰結束為起點,逐步探索了1940、1950年代台灣社會的抗爭軌跡,我期望能繼續探索1960、1970年代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抗爭史。而這對於補足、修正、乃至於挑戰將「民主化」浪潮或威權轉型的起點定錨於1980年代的主流觀點(偏見),應該有所助益。第二,我希望我的研究成果不僅僅侷限於學院。從2018年秋天開始,我陸續嘗試與各地的學校、群眾教育據點、創作者、乃至於事件發生的原鄉居民串連協力,希望將這段歷史帶回發生的地方,並成為當代重新思考過去、當下、未來關係的素材。在可預期的未來中,這是我繼續前行的道標。
期刊論文
- 2024 〈閻王、三姑、白蛇傳──戰後地下黨「工人政治新劇」史(1949-1950s)〉。(已通過審查,將於2024年刊出)
- 2023 〈「白色恐怖」中的女性政治犯──重思「歷史真實」與「再現」的政治〉。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(101)。
- 2022 〈校園中的不義遺址──層疊於臺大校園的白色痕跡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6)。
- 2022 〈再思台灣脈絡中「政治受害者」與「傷」的本地意涵〉。收錄在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(57)。
- 2021 〈危崖下的相遇──記七十年前政治犯、綠島居民、與新生訓導處的交織搓揉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4)。
- 2021 〈「四六事件」七十周年後的新芽──記台灣大學、台灣師大、國防醫學院近年的校園白色記憶實踐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5)。
- 2021 〈犁跡與爪痕──凋零在「曾文區」土壤的白色稻穀〉。收錄在《ACT藝術觀點》(88)。
- 2020e 〈迎魂歸鄉──如何在各鄉鎮談「白色恐怖」的一點筆記〉。收錄在《台灣民主季刊》16(4):143-156。
- 2020 〈芎林白影─1950年代的「中學教師被捕事件」〉。收錄在《新竹文獻》(72)。
- 2020 〈大浪襲來-綠島新生訓導處「再叛亂」案的真相與平反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2):41-45。
- 2020 〈迎魂歸鄉-試探研究者、創作者的角色協作,與「群眾創作」的當代意涵〉。收錄在《藝術觀點ACT》(82)。
- 2020 〈流血的身體、只剩骨頭的身體-側寫「白色恐怖」下雲林地區的兩位女性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3)。
- 2019 〈戒嚴與「白色記憶」──我們喪失的「雞婆精神」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1):12-16。
- 2014 〈大眾傷痕的「實」與「幻」──探索1950年代白色恐怖「見證」的版本歧異〉。收錄在《歷史台灣》(8)(TSSCI)。
- 2013 〈地下革命中的迫迌人──林元枝和李漢堂的故事〉。收錄在《觀台灣》(17)。台南市,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。
- 2012 〈「他們為什麼不說話?」論1940年代抗爭史田野中的一些觀察〉。收錄於《跨界:大學與社會參與》(2)。
專書論文
- 2023 〈重探戰後初期臺北盆地「地下抗爭」的空間軌跡(1945-1955)〉。收錄在《城市共筆:第十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市,台北市立文獻館。
- 2023 〈血的邀請函--一九五零年代「地下黨」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形成脈絡〉。收錄在《永遠不再: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。
- 2023 〈閩江口外的三條小船-探索馬祖列嶼的「前線白色恐怖〉。收錄在《永遠不再: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。
- 2023 〈軍隊曾是一個大牢籠-概論戰後「外省」軍人白色恐怖的歷史圖像〉。收錄在《永遠不再: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。
- 2022 〈國家的治理,民眾的反抗--詮釋此處的空間性質〉。收錄在《「2020台北雙年展」專輯》。台北市,台北市立美術館。
- 2022 〈王文培:我能不留戀的走這要走的路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(增訂版)》。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- 2022 〈白色畫廊──一九五○年代的遺書群像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(增訂版)》。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- 2022 〈曾錦堂:迷霧中的四張容顏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(增訂版)》。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- 2021 〈流血的身體、寂寞的枯骨──側寫「白色恐怖」下雲林地區的兩位女性〉。收錄在《靈魂與灰燼: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四 原地流變》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- 2021 〈茅坑、橫貫公路、榮民醫院──重探戰後底層陸軍「為匪宣傳案」的歷史面貌〉。收錄在《成為台灣人:遷徙、跨界與多元故鄉 論文集》。台南,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。
- 2021 〈由「鐵血救國團」案(1953)到「返鄉運動」(1980s)-重構一位「二進宮」軍人政治犯的生命史〉。收錄在《威權鬆動:解嚴前台灣重大政治案件與社會變遷(1977-1987)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市,國史館。
- 2020h 〈「省籍和解論」的影像敘事:重探白克存世的唯二作品〉。收錄在《看得見的記憶 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》:57-76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、國家電影及視廳中心共同出版。
- 2020g 〈50年代的恐怖心靈史──左翼、地下、血的預感〉。收錄於《讓過去成為此刻: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四卷本導讀手冊》。台北市,國家人權博物館、春山出版社共同出版。
- 2020e 〈學生工作委員會〉。收錄在《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:第六十九信》。台北,奇異果。
- 2020d 〈郵電工作委員會〉。收錄在《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:第六十九信》。台北,奇異果。
- 2020 〈描繪「剛剛消逝的過去」:解嚴初期探索「白色恐怖」的三部電影〉。收錄在《看得見的記憶 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》:365-382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、國家電影及視廳中心共同出版。
- 2019 〈迷霧新莊──消逝的1949-1959〉。收錄在《在地壯遊-新莊泰山的常民記憶》。
- 2015 〈白色恐怖口述史的檢討〉。收錄在《記憶與遺忘的鬥爭:台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》。台北市,衛城出版社。
- 2015 〈政權更迭與學生抗爭〉。收錄在《學運․動生: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》。台北市,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。
- 2015 〈曾錦堂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》。台北市,衛城(以「呂蒼一」為筆名與陳宗延合著)。
- 2014 〈2014年「反服貿」抗爭中的權力、民主、與異質實踐──歷史社會學視角的初步分析〉。收錄在《318佔領立法院:看見希望世代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。
- 沈倖如,王宏仁(2003年03月)。「融入」或「逃離」:「越南新娘」的在地反抗策略。臺灣與東南亞: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(249-284)。台北: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。
- 王宏仁(2002年10月)。照本宣科的演員:越南台商的廠內工會。台商在東南亞:網絡、認同與全球化(ISBN:9789576718908)(277-299)。台北:中研院-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。
- 王宏仁(2001年12月)。家族或是企業?--社會價值與市場原理的矛盾衝突。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(ISBN:9570823224)(297-312)。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- 張翰璧、王宏仁(2000年10月)。資本全球化與階級問題族群化──以印尼為例。東南亞的變貌(ISBN:9789576717161)(291-322)。台北:中研院-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。
- 王宏仁、蕭新煌(2000年10月)。形成中的東南亞中產階級性格初探。東南亞的變貌(ISBN:9789576717161)(257-290)。台北:中研院-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。
- 王宏仁、龔宜君(2000年02月)。轉進或轉出中國? --- 台商資本在中國與東南亞的流動。台商與兩岸關係論文集(201-219)。香港:嶺南大學族群與海外華人經濟研究部。
專書
- 2023 《春日的偶遇——白色恐怖、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》(與張旖容合著)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- 2021 《空總:白色檔案考》(上)(下)(Air Force Command Headquarters: An Archaeology of the White Archive)。台北市,當代文化實驗場C-Lab出版。